阿尔弗雷德•钱德勒 [战略学派]

阿尔弗雷德•钱德勒,美国管理史学家,普利策管理史学奖得主。钱德勒1940年毕业于哈佛大学,随后在美国海军服役,1947年获硕士学位,1952年获博士学位。他在195卜1951年是马萨诸塞州技术协会的研究员;1954年担任美国海军军事学院顾问;1960年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教授;1963—19H年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历史学教授;1964—1971年任美国近代史研究中心主任;1969—1977年担任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历史咨询委员会主席;1971年成为哈佛商学院施特劳斯管理学史教授;1989年退休。

主要观点

1、公司战略决定组织结构

在《战略与结构:美国工商企业成长的若干篇章》一书中,钱德勒研究了1850—1920年间美国主要企业的历史后,提出了公司选择的战略决定它的组织结构这一观点。他指出:“除非先战略后结构,否则结局就是低效率。”公司应首先建立一套战略,然后摸索创建适应战略的结构,最终化为现实。

企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战略和不同的经营规模,因而也有着不同的结构。发展的阶段性、战略类型、规模、组织结构之间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

第一阶段:即起始阶段,企业往往是一些单一的生产厂家或销售者,执行某个单一的职能。这时常见的是直线型的简单结构,其特点是业主直接控制各雇员,并可根据情况随时改变经营策略,结构的变动也很简单。

第二阶段:随着规模的扩大,各单位间的协调及专业化要求提髙,具有分工协调和技术管理作用的职能组织结构便应运而生。它适用于那些环境稳定、产品和服务单一集中的企业。

第三阶段:企业发展为垂直一体化和相关多元化。此时的企业已具有了相当的规模和多种经营体,组织结构呈半自治状态。在这种结构中,各经营体是一种半独立的分支机构,具有相对独立的自主权。这种半独立的分支机构又可分为事业部型、区域型等多种形态。钱德勒阐述了事业部制的主要优势在于,“它把事无巨细,对整个企业的方方面面都要担当负责人的管理人员从常规的操作职责中解放出来,赋予他们时间、信息甚至心理上的承诺,以便让他们做出长期的计划和评价”。

第四阶段:企业发展表现为多元化,特别是非相关多元化。此时企业往往采取独立经营体与职能部门共存的结构或集团型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的特点是各经营体除总战略和资金来源及使用方面受控于总部外,完全独立运作。

2、看得见的手

钱德勒相信,在促使产品流向消费者的时候,关于管理“看得见的手”的说法比“看不见的手”在效率上更胜一筹。

1977年,他在其《看得见的手》—书中指出,以自由竞争、市场调节为特征的古典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转变成为由大公司经理阶层主宰协调下较稳定发展的“管理资本主义”,一批“现代复合经济企业”已经开始获得“自主的生命”,能够以自身的科学预见与调节能力去主动有效地干预经济发展。钱德勒在此描绘出一种与市场规律更加和谐互动的经济运行体系,理性的工业领袖已经取代了资本主义蛮荒阶段那些只知扩张掠夺的“强盗大亨”。

精彩语录

现代工商企业在协调经济活动和分配资源方面已取代了亚当•斯密的所谓市场力量的无形的手。

钱德勒的研究集中在商业组织上,涉及诸如公司的合法组织和通信与信息技术的使用。他对信息社会和新经济的骗局提出了大量的质疑,认为任何产业经济都是建立在对信息的系统化收集、储备和加工的基础上的。较之那些数字时代的领袖,钱德勒的文章在信息经济、互联网进化和创新方面有着更为深刻的见地。

钱德勒的观点建立在这样的设想之上:组织行动的方式是理性的、连续的。但大多数管理人员会毫不犹豫地指出事实往往与之相反:一家公司的组织方法(不管是基于功能的考虑,还是受到部门独立性的驱使)在制定战略上都起到主要作用。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组织倾向于从事自己最擅长的行当,全然不顾导致自己失败的竞争因素。

大师著作

《战略与结构:美国工商企业成长的若干篇章》,1962年

《现代企业的形成》,1971年

《看得见的手》,1977年

《管埋层级》1980年

《规模与范围:产业资本主义动力学》,1990年

《管理资本主义的到来》,1985年

《管理过去与现在:美国商业历史的案例教材》,1996年

《大公司和国家财富》,1997年

《动态企也》,1998年

《消费电子史诗》,2001年

《跨国公司和新全球史》,2005年

此条目发表在管理思想史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