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邓宁 [跨国公司研究]

约翰•邓宁,英国经济学家、雷丁大学教授,出生于英国贝德郡桑迪。他1951年获伦敦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1957年获南安普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2—1964年为南安普敦大学经济学讲师、高级讲师;1964年起为雷丁大学国际投资与商业研究教授,后任该校经济系主任。此外,他还兼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波士顿大学和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的客座教授。他曾应邀担任一些国际组织,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中心、世界银行以及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等的经济顾问。1973—1974年,作为联合国名人小组成员之一,他从事了“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等课题的研究。

1、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约翰•邓宁是跨国公司理论研究专家,他所提出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是目前研究跨国公司的三大主要流派之一。

约翰•邓宁认为,一个国家的海外经济活动可能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出口或进口制成品;另一种是直接在国外从事生产活动。一个国家的企业之所以能克服种种风险和附加成本而进行海外投$,是因为海外经济活动能具有更多的所有权特定优势,并且还能够利用东道国的区位禀li优势。区位优势对企业来说是外部的,而所有权特定优势却是内部的。它可以分为有形优势和无形优势两种,前者包括自然资源禀赋、资金、劳动力、企业组织管理技巧、金融与货币优势以及进人市场和获得原材料的能力等。一个企业的所有权特定优势表现为:

1)、在相同的生产地点,一个公司超过另一个公司的比较优势,例如,拥有竞争对手无法进人的市场和无法获得的原材料等;该公司的规模能使其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独立地拥有无形资产(如专利、商标、管理技术等)。

2)、一个国际企业的分支厂商比当地厂商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大,例如能够开发新产品。这是因为分支厂商能够从母公司那里获得低成本的投入、销售知识、统一的会计核算、先进的管理经验、雄厚的研究与开发力量等,而当地厂商就无法获得这些优势。

3)、一个公司的跨国化程度越高,一个大企业所拥有的分支厂商越多,分布的国家越广泛,它就越能够很好地利用不同的区位优势和不同的市场条件。

因此,一个国家的企业要进行海外直接投资和国际生产,首先应具备这些所有权特定优势,这是直接投资的首要条件。不仅如此,企业还必须寻找最佳途径来利用这些优势。企业利用其独占性的所有权优势有两种途径:一是把资产所有权或使用权出售给别国企业,即使资产的使用外部化;二是企业自己将这些优势进行内部转移。

邓宁指出,由于市场的不完全性,跨国公司存在着一种内在活动的动机。这种市场的不完全性可以分为三种:

1)、市场的自由竞争条件受到破坏,交易成本很高,企业不能完全把握相互依赖的经济活动;

2)、企业不能随意获得有关产品和劳务的详细信息,买卖双方不能完全了解产品的性质、价值、价格等;

3)、由于缺乏自由竞争的市场条件或者政府的政策,使将来的市场条件变得不确定。从买方的角度来说,需要通过市场内部化来避免由市场不完全性造成的基本原料供给

不确定、价格不确定以及交货时间和质量不确定;而从卖方的观点看,市场内部化可以为卖方提供价格歧视的机会,以便为自己的技术产品制定正确的价格,以弥补研究与开发的成本。邓宁认为,由于许多追求宏观经济目标的政府政策会造成资源配置上的扭曲,所以它可能促使企业进行内部化活动。

因此,加速技术创新和保留对这些新技术的独立性权利是过去20年间企业进行内部化活动的主要动因,而海外的直接投资则是企业进行内部化活动的最有效途径。

邓宁认为仅仅用所有权特定优势和内部化理论还不能够准确地解释国际生产活动,因为它不能解释为什么跨国公司到这个国家而不到另一个国家投资,因此,需要考虑另外一组吸引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他把这组因素称为区位特定优势,其中包括

  • 东道国劳动成本较低,从而使跨国公司在该地的生产可以降低成本;
  • 东道国拥有跨国公司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或其他资源;
  • 东道国存在较大的消费者需求及现实的或潜在的市场;
  • 东道国的关税壁垒和贸易障碍较小;
  • 东道国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政府政策等。

这样,约翰•邓宁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就把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解释成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以及东道国区位优势三者结合的结果。这三组因素的组合状况既可以决定一个公司是否具有直接投资的相对优势,又可以决定公司是否可以通过出Pi、技术转移或其他渠道来更好地开拓这些优势。具体地说,海外直接投资要求企业拥有所有权、内部化及区位三组优势;出口贸易则要求企业具备所有权和内部化两组优势;契约性技术转让只要求企业具备所有权特定优势。这样,邓宁的理论就不仅可以解释直接投资,而且可以解释国际贸易和技术转让。

2、投资发展周期模型

约翰•邓宁在提出了国际生产折中理论静态分析的基础上,还对其进行了动态化的研究,从而建立了投资发展周期模型。随着一个国家的经济从较低水平向较髙水平的发展,资本流人和资本流出也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开始时资本流动值很小,主要是吸收外国资本,而后逐渐发展到资本流入流出同时并举;在经济发展的较高阶段,资本流动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而且资本流出额明显高于资本流人额。约翰.邓宁认为,这种直接投资的发生周期也能够用国际生产折中理论来加以解释。

在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本国几乎没有所有权特定优势,也没有内部化优势,更没有能力利用外国的区位优势。与此同时,由于国内市场不够大、商业渠道不畅通、法律机构不健全、政治环境不稳定以及运输、通信设施不完善等原因,本国的区位优势对外国投资者的吸引力也比较小。结果导致没有资本流出,资本流人也很少。

在第二阶段,随着国内市场的扩大和购买力的提高以及这些市场服务的成本下降,直接投资的流人开始增加。这时资本流入有两类:一类是进口替代制造业的投资,其目的是替代和补充消费品与资本品的进口•,另一类是带动出口型的投资,即用资本的流入来开拓本国的资源,从而增加出口。在经济发展的这一阶段,吸引外资的流人是很关键的,如改善投资环境、健全法律制度、疏通商业渠道等。

在第三阶段,国内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人均资本流人的速度开始下降,而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很快,这可能是因为研究与开发使所有权特定优势不断发展,而原来外国投资者的优势相对消失,或者外国市场区位优势有较大的吸引力。经济发展的这个阶段标志着国际投资专业化的开始,即在那些比较区位优势较强、所有权优势较弱的地区和部门试图吸引直接投资的流人,而在那些所有权优势较强、比较区位优势较弱的地区或部门发展对外投资。

在第四阶段,一个国家向外直接投资的流出超过了直接投资的流人,这反映了这类国家拥有较强的所有权优势,也反映了在国外内部化开拓这些优势的能力和倾向,并且试图利用其他区位的比较优势,反映了在当代的国际竞争中,存在一种将各种比较优势结合起来的趋势。这样,邓宁用他的动态化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解释了投资的发展周期,证明了一个国家的投资总量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的关系。

此外,约翰•邓宁的理论还涉及有关跨国公司的资本形成、地区战略、市场结构以及成本收益分析等方面的一些论述。

在过去20年间,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内部化活动,其最主要的动因是加速技术创新和保持在这种技术上的优势与独创权力。现在又掀起了对海外的直接投资热潮,这种直接投资实际上是企业进行内部化活动的最有效途径。

伴随着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人均资本流人的数量和速度会不断下降,国内的投资机会会显得越来越少,资本的剩余越来越严重。而资本的闲置是资源的浪费,这就要求对外投资,而且是一种直接投资。在本国内部的技术研究开发优势的丧失并不意味着该技术在国外也是如此。相反,这种技术上的优势加上资本的支持以及外国市场的区位优势,促使国际直接投资发展得越来越好。

如果一国具有资源、区位以及其他方面的优势,资本的流入会加强这一方面的优势,有利于充分开发本国的各种资源,从而增加出口。同时,该国也应该改善本国的投资环境,健全本国的法律制度,规范本国的商业渠道,维护竞争的公平环境。

评论

邓宁的国际生产折中论克服了传统的对外投资理论只注重资本流动方面研究的不足,将直接投资、国际贸易、区位选择等综合起来加以考虑,使国际投资研究向更为全面和综合的方向发展。国际生产折中论是在吸收过去国际贸易和投资理论精髓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既肯定了绝对优势对国际直接投资的作用,也强调了诱发国际直接投资的相对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发展中国家在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上的不足。国际生产折中理论几乎集西方直接投资理论之大成,但它毕竟仍是一种静态的、微观的理论。

投资周期论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国际投资活动中带有规律性的发展趋势,即经济实力最雄厚、生产力最发达的国家,往往是资本输出最多、对外直接投资最活跃的国家。但是,如果从动态分析的角度出发,就会发现该理论与当代国际投资的实际情况有许多悖逆之处。当代国际投资实践表明,不仅发达国家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而且不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对外投资也很活跃。此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一动态数列,仅用一个指标难以准确衡量各国对外投资变动的规律性。

大师著作

《美国在英国的产业》,1958年

《经济分析与跨国企业》,1974年

《国际生产与跨国企业》,1981年

《世界最大的工业企业》,1985年

《跨国企业、经济结构和国际竞争力》,1985年

《跨国公司和工业竞争力》,2004年

此条目发表在管理思想史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