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幸之助 [管理实践者]

松下幸之助(1894—1989)出生于靠近和歌山的一个贫穷的小山村,日本松下公司的创立者。他有7个兄弟姐妹,祖上家道殷实,因其父嗜赌而没落。他于1904年离开学校给一个制造烧烤木炭的人当学徒,后来成为大阪电灯公司的检査员,并在1917年创立了自己的公司—松下电器公司。

1958年,松下电器由于经营质量良好获得嘉奖。1990年,松下买人了MCA公司。松下的成就还在于他创造了世界上最成功的品牌之 松下,并积累了30亿美元的个人财富。

1、客户服务思想

松下重视客户服务,他在任何一个西方人开始思考客户服务之前就理解了它。“不要把吸引客户的商品卖给他们。要把将会给他们带来利益的商品卖给他们”,他说,“售后服务比售前协助重要得多。通过这样的服务才可以得到永久的客户。”

2、经营思想

松下强调要树立经营的概念,即:公司的使命,一个公司为什么而生存,经营的目的是什么,要用什么方法维持经营(必须要做优良的产品,还得从事研究学习,要尊重顾客的意见)。

松下指出经营要具有重视人的观念。由于经营是人类为了自身的幸福所进行的相互依存的活动,因而我们要重视人。他还提出要正确认识经营使命,他认为无限生长发展本身就是自然的常规,应维持文明的生活,对于提高生活水准的愿望尽力给予满足。

他提倡实行水坝式的经营:建立防水墙,使得企业在外界剧烈波动的时候,受到较小的冲击。松下认为维持企业的稳定成长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为了使企业确实能够稳定地发展,水坝式经营是很重要的观念。水坝的目的是拦阻和储存河川的水,随着季节或气候的变化,经常保持必要的用水量。企业也需要有这种调节和运用的机制,才能稳步发展。如果公司的各部门都能像水坝一样,即使外界情况发生变化,也不会受很大影响,能够维持稳定的发展,这就是水坝式经营的观念。在企业中,包括设备、资金、人员、库存、技术、企划或新产品的开发等各方面都必须有水坝,并发挥其功能。换句话说,在经营上各方面都要保留宽裕的运用弹性。

松下指出要维持恰当的经营:一个人或者公司在某个固定的时期,其生产经营能力是有限的,企业的经营不可能超过这一规模。

他提出要彻底实行专业化经营,因为资金、技术、能力等都具有专业性。

他指出要尽量做到独立自主地经营,认为企业在心理上要有自主经营、独立经营的必需条件.•无论是资金技术还是其他经营方面的业务,都必须以自己的能力为中心。

他还指出,在经营上,社会大众的意见犹如法律般公正。林肯说过,“你或许能一时欺骗所有的人,你或许能长期欺骗一部分人,但是你不可能长期欺骗所有的人”,企业一定要反对夸大的广告,一味吹嘘或许能一时蒙住消费者的眼睛,但是一经败露信誉必将一扫无余。

3、人才管理

松下重视人才的培养,他认为不管多么完善的组织和何等高超的技术,如果得不到适合企业的优秀人才,也无法提高企业的成果,因此对经营事业来说,先取得适当的人才并加以培养是比什么都重要的。他还指出要汇集众人的智慧,即公司全体人员的智慧用在经营上越多,该公司就越可能进步发展。

4、替代品理论

松下指出要积极寻找现行产品的替代品,就像人类的某些资源由于会用尽从而需要替代品一样,企业经营的产品也会有寿终正寝之日,因而我们要善于寻找替代品。

松下认为做事要顺从自然的规律,方针要适时变革,该做的事情就按部就班地进行,并要适应时代潮流的变化,对方针与政策进行适时调整。同时,他又指出要充分自信。虽然企业好比战场,胜败是时运,但他认为企业的经营,并不是完全受外界的影响,而是与企业自身的经营有关。

松下还提出要彻底认识共存共荣。他认为企业是社会的公众事业,因此企业必须随社会前进的步伐而发展。企业本身扩展其内容当然是很重要的,但又不是仅靠企业自己本身的繁荣。企业必须在经营自己活动的同时带来社会的欣欣向荣。实际上只有自己公司繁荣的情形那只是暂时的,不能长期繁荣下去:配合社会的繁荣,才是长久之计。

精彩语录

  • 我们在获胜,而工业化的西方世界在节节败退。你为此做不了太多的事,因为你失败的原因在于你自身。
  • 一个制造商的行动应当是摆脱贫穷,使整个社会从痛苦中解放出来并带给其财富。
  • 我们将通过我们的商业活动把自己奉献给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以及人民的福祉,由此提高全世界的生活质量。

评论

松下幸之助的思想精髓在松下电器公司的成长中形成,并不断得到培育强化。它是一种内在的力量,是松下公司的精神支柱;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导向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它是松下电器公司成功的重要因素。这种内在的精神力量可以激发与强化公司成员为社会服务的意识、企业整体精神和热爱企业的情感,可以强化和再生公司成员各种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行为。

大师著作

《成功经营哲学》,1980年

《不景气的积极面》,1984年

《放眼看天下》,1984年

《国家繁荣之道》,1984年

《金字招牌生意经》,1984年

《经营管理全集》,1984年

《不仅仅为了面包》,1994年

此条目发表在管理思想史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发表评论